在一場微米級眼科手術中,醫生通過遠程操作,即可控制機械臂實現約600千米外的視網膜下注射,操作精度之高,就像往頭發絲里注入藥物。一個月前,這樣一場手術跨越瓊州海峽,在廣州和海口間成功進行。 7月25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團隊介紹了這項研究最新進展。未來,5G遠程高精眼科手術機器人有望應用于各類眼底病變、白內障等疾病的治療。 就像把藥物打進頭發絲 眼科手術的精細度極高,在我國,熟練掌握眼底手術的醫生人數不足以滿足需求,并且集中分布在一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林浩添說,針對這些問題,他和中...
在一場微米級眼科手術中,醫生通過遠程操作,即可控制機械臂實現約600千米外的視網膜下注射,“操作精度之高,就像往頭發絲里注入藥物”。一個月前,這樣一場手術跨越瓊州海峽,在廣州和海口間成功進行。
7月25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團隊介紹了這項研究最新進展。未來,“5G遠程高精眼科手術機器人”有望應用于各類眼底病變、白內障等疾病的治療。
就像把藥物打進頭發絲
“眼科手術的精細度極高,在我國,熟練掌握眼底手術的醫生人數不足以滿足需求,并且集中分布在一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林浩添說,針對這些問題,他和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黃凱教授組成醫工交叉創新團隊,與醫療器械企業協同攻關,經過多年探索自主研發出5G遠程微米級眼科手術機器人。
黃凱介紹,這一機器人分為醫生遠程控制端和本地機器人眼科手術端,其中,獨特的機械臂結構是機器人的關鍵部件,研發團隊通過多學科融合、軟硬件協同開發,攻克關鍵技術,實現了機械臂微米級精度的遠程運動中心控制和末端重復定位。
手術中,眼科醫師可借助5G通信和超高清顯微立體視覺成像技術,實時獲取低時延超高清的遠程顯微手術畫面,從而把握眼內器械深度及運動軌跡。
“機器人還通過運動縮放控制和智能算法等技術,能夠過濾掉人手的震顫和抖動,從而使得手術更加精細和穩定。”林浩添說。
6月23日,研發團隊在海南省眼科醫院與中山眼科中心間成功進行了一場5G遠程微米級眼科手術,以實驗動物為手術對象,完成了一系列的高精度操作。
手術示意圖
“人的頭發直徑約80微米,這場眼科手術精度之高,就像把藥物打進了頭發絲。”黃凱說。
能夠學習掌握不同的手術技能
“本次廣州—海口跨海手術的成功開展,驗證了5G遠程微米級眼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林浩添說。
他透露,目前5G遠程微米級眼科手術機器人正在推進醫療器械注冊審批流程,獲批后將組織開展臨床試驗,爭取盡快實現臨床應用。
談及這一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價值,林浩添說,針對眼科醫生不足的現狀,它能夠幫助年輕醫生快速掌握精準穩定的手術能力,加快醫生培養進程。“以前培養一位成熟的眼底醫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手術機器人通過技術賦能,可以將周期大大縮短。”他說。
而對于患者而言,手術機器人則主要應用于各類眼底病變,如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夜盲癥等。同時,研發團隊正在開發白內障手術模塊,拓寬應用場景。
海南省眼科醫院遠程機器人操控平臺
“就像醫生學習不同手術一樣,機器人在掌握基本的核心技能后,也能夠通過學習,利用不同的終端手術設備進行不同操作,完成不同手術。”林浩添說,團隊將進一步推動落地應用推廣,把數字化遠程醫療、自主創新手術機器人技術與新型數字療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結合,推動國內優質醫療資源輻射下沉到更廣泛的醫療資源短缺地區,提升健康服務能力。
受控的機器人在廣州市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動物實驗平臺開展手術tornado以太坊